北京时代方略

王晶翼获科伦千万股权激励 本土药企为留人才放大招!


2020年5月29日,科伦药业发布公告,同意分别以1元的对价将所持子公司四川科伦博泰生物和四川科伦药物研究院各10%的股份/股权(即1,000万股股份和1,000 万元出资额)转让给科伦药业全球研发总裁、首席科学家王晶翼。

股权激励的方式日臻成熟,研发人才日益感受到为上市药企创新研发产生的实惠。

 

2020年5月29日,科伦药业发布公告,同意分别以1元的对价将所持子公司四川科伦博泰生物和四川科伦药物研究院各10%的股份/股权(即1,000万股股份和1,000 万元出资额)转让给科伦药业全球研发总裁、首席科学家王晶翼。

 

在加入科伦之前,王晶翼曾担任任美国阿肯色医科大学医学助理教授、齐鲁制药有限公司集团副总经理和药物研究院院长,2012年王晶翼由齐鲁制药转战科伦药业,并牵头负责科伦药业的研发工作。截至目前,科伦药业已经有42项仿制药产品获批生产,12项创新药项目获批临床。王晶翼能以1元面值购入10%股份,无疑是因其对科伦药业研发转型的贡献而获得的奖励。

 

与科伦药业对王晶翼千万股权激励类似,近几年领先的本土上市制药企业如恒瑞、豪森、复星医药等纷纷通过股权激励的方式刺激研发人才加入共同发展,而上市创新药企给予研发科学家尤其是创始研发科学家的激励更大,信达、基石等创新药企的研发创始人薪酬过亿元,其中相当部分为股权激励。

 

进入2020年以来,整个医药行业的人才流动明显加剧。据E药经理人5月4日统计,2020年开年至今已经有超过14名外资药企高管离职,其中不乏研发领域的人才,如前阿斯利康高级副总裁、中国新药研发部负责人陈之键,前信达制药研发负责人Kerry Blanchard。而本土药企也出现研发高管流失的状况,如上市公司复星医药高级副总裁尹鹤群,离开外资药企加入复星医药不到1年时间,便选择离开。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研发人才的股权激励,本土药企提供的天花板究竟有多高?是否股权激励就能真正稳定住研发创新人才?留住研发创新人才的关键是什么?

 

 

基石、信达研发创始人薪酬激励过亿

 

创业的诱惑,首先体现在薪酬上,伴随着港交所、科创板纷纷对未盈利药企打开上市大门,资本迅速造富,其中不乏研发科学家。

 

 

E药经理人此前对2018年A股及港股医药上市公司薪酬过千万的高管,其中不乏研发出身的创始人及科学家,如华领医药创始人兼CEO陈力,歌礼制药创始人吴劲梓及百济神州创始人王晓东。

 

而中间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基石药业董事长兼CEO江宁军及信达药业董事长兼CEO俞德超,两人2018年的薪酬都超过亿元,其中很大部分为股权和业绩激励。

 

 

公告信息显示,基石药业董事长兼CEO江宁军在2018年获得的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开支达到1.34亿元,这部分便是对其带来基石药业成功上市后的股权激励。但到2019年,江宁军的薪酬已经恢复至正常,为602.7万元。

 

 

江宁军博士在赛诺菲有超过10年的任职经验,并曾经担任赛诺菲亚太研发中心总裁,2016年7月4日,江宁军宣布出任基石药业首席执行官,并带领基石药业2019年实现成功在港交所上市。

 

 

而信达制药的激励则更为直接。公告信息显示,俞德超在2018年的薪酬达到1.07亿元,其中8726.4万元为表现花红,这些表现花红无疑在于奖励俞德超成功带领信达制药登陆港交所。

 

信达生物制药是俞德超一手创立的肿瘤创新药公司,旗下的PD-1创新药信迪利单抗注射液已经成功上市并被纳入到2019版的新医保目录中。最新的年报数据显示,信达制药PD-1创新药信迪利单抗2019年销售10个月的销售额已经突破10亿元。

 

 

在良好的业绩支撑下,俞德超在2019年获得了更多的业绩激励。年报数据显示,俞德超在2019年的薪酬达到7566.4万元,其中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开支达到6063.2万元,这些无疑在奖励其业绩的突出表现。

 

资本市场开放政策,吸引和激励人才的同时,也加剧了对研发人才的竞争,研发人才流失的现象近期也越发凸显。

 

 

研发人才难留?跳槽还是创业

 

伴随着资本市场对于未盈利医药企业上市政策越来越开放,资本对于医药创新追逐也越来越明显,高端研发人才加入创新药企后迅速离职创业的情况并不鲜见。

 

前礼来中国研发负责人Kerry Blanchard在短暂加入创新药企信达制药担任研发负责人之后,迅速出走创业。2020年2月21日,据外媒报道,Kerry Blanchard加入创新药企云顶新耀(Everest Medicine)担任CEO,云顶新耀为康桥资本创立的创新药企。而在此前,云顶新耀更是传出将会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市的消息。

 

而在此之前,创新药企也出现过创始人或关键科学家离开的情况。港股上市公司君实生物申请登陆科创板时,曾被问询关键创始人离开的情况。

 

君实生物的创始人陈博博士于2012年创立了君实生物,并在2015年退出君实有限执行董事、总经理一职,且在2016年12月辞任君实生物首席科学家。而后,在2016年陈博与PD-1的关键研发科学家王常玉联合创立了康诺亚生物。

 

更突出的研发人才出走案例,出现在创新药企贝达药业。贝达药业上市后半年时间内,遭遇了7名高管离职的情况,离职的包括从2010年4月起担任贝达药业总裁并主要负责技术研发工作的王印祥。而后,王印祥出走,创立了加思科。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出走的研发人才在出走前都享有一定数量的公司股权,或是股权激励计划的一部分,其离开也不单单只有激励的问题,也存在想法不一致,文化不符的问题。

 

 

本土大型药企多做激励计划

 

相比于创新药企对于研发创始人比较激进的奖励方式,本土大型药企对于研发创新的激励更加保守,但对研发人才的激励计划也在加强。

 

恒瑞医药、豪森制药、石药集团、复星医药等从2017年起便开始落地股权激励计划,其中突出的部分便是对高级研发人才和技术人员的激励。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有人才激励的计划,但是也有外资药企研发人才加入本土大型药企水土不服的情况发生。

 

2020年5月6日,复星医药发布高级管理人员辞职公告,尹鹤群辞任复星医药高级副总裁、中央研究院院长。尹鹤群于2019年2月11日起任复星医药高级副总裁,在此之前的2年担任辉瑞研发副总裁。而在加入辉瑞之前的10年时间,尹鹤群历任诺华研发科学家、总监、资深总监、执行总监。

 

此前履新复星医药接受采访谈及职业生涯时,尹鹤群曾表示,“我认为至少还可以工作20年”。但最终,尹鹤群在加入复星医药后1年多便选择离开。

 

尽管外资高管加入本土药企,已经不鲜见,但水土不服的情况仍然存在。2019年7月6日,在歌礼制药短暂任职后,李正卿返回默沙东担任默沙东实验室中国副总裁。

 

而此前在礼来中国曾担任研发部负责人的Kerry Blanchard在短暂加入信达制药后离开,并在由康桥资本成立的云顶新耀公司担任首席执行官。

 

如何能够留住研发人才?让研发人才甘心为企业研发创新出力,无疑会是本土创新药企、本土大型药企以及外资药企需要考虑的功课。

 

 

来源: E药经理人

作者: 高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