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代方略

医保溢价支付?集团化GPO?后集采时代医疗机构未来如何获益?


带量采购作为我国医改组合拳中的重头戏,从3月底试点执行到11月扩围采购落地,其作用正逐步显露,最终倒逼药企加快一致性评价、医院改进用药尺度。不同于其他服务行业,医疗行业属于卖方市场,选择权在医院和医生而非患者手上。在此情况下如何定位医院和医生在医改中的角色并建立正向激励机制?

带量采购作为我国医改组合拳中的重头戏,从3月底试点执行到11月扩围采购落地,其作用正逐步显露,最终倒逼药企加快一致性评价、医院改进用药尺度。不同于其他服务行业,医疗行业属于卖方市场,选择权在医院和医生而非患者手上。在此情况下如何定位医院和医生在医改中的角色并建立正向激励机制?

让临床医生参与方案制定

带量采购落地后,各地医院在完成地方政府下达的指标过程中遇到各种难题。北京某医院药科室带量采购落地后的前两个月仅完成了某中标药品10%指标量(计划应完成20%),预期全年只能完成60%目标。

监测数据结果显示,中标药品的最大“劲敌”原研药用量变化不大,而是其它可替代品种出现大幅异常上涨。采取干预措施后虽然原本涨幅较大的替代品种受到控制,但4+7中标品种用量依然效果不佳,反而是其余未被重点关注的替代药品异军突起,最高涨幅高达73%。针对“4+7”政策落地城市的调研结果显示,仿制药替代即使在政策高压下也与医生的处方行为密切相关,其中:

92%参调医生所在医院出台了4+7落地措施;

85%参调医生所在医院对于没中标的同品类药物已限制或(部分)停掉处方;

64%以上的医生会遇到患者质疑仿制药的质量和疗效;

90%以上的医生会遇到患者要求开没中标的药,需要医生花更多时间与患者沟通;

50%的医生非常了解“4+7”带量采购政策,并表示需要更多培训来了解扩围政策。

直接面对患者的医生将为患者的最终治疗效果负责,一定不能把医生放在对立面,仅靠约束、限制等高压政策去干预,要把他们是最好的战友,只有团结临床医生,确保仿制药的疗效,让临床医生真正接受政策,根据临床医生的意见制定替代方案,在他们的积极努力下,才能最终让患者接受仿制药替代。经过几个月磨合,该院最终走上4+7政策落地正轨。

后医改时代,医院和医生应被纳入利益链

实施药品零加成的政策把整个医改推入深水区。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的核心难题是药价虚高,国家推出药品零加成、两票制、带量采购等一系列政策挤出药品流通过程中的水分的同时也使医疗卫生运行机制发生根本性改变。其中带量采购达到降价和控量的双重效果,扩面后势必会影响医院和医生的根本利益。从长效运作来看,把医院纳入到药品招标采购利益链条中,并使其从药品降价中获益,是推动药品招标采购政策落到实处的核心因素。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长罗力建议:

1、监察委与医保局联合构建“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医生激励约束机制:

堵:监察委、工商局等,大力查处药企商业贿赂及利益关联事件

疏:医保部门采用溢价支付方式,在药品招标价上基础溢价15%向医院支付,调动医疗机构参与带量采购目标的积极性。

2、非带量招标采购政策下医院集团化(GPO)是重要的配套政策:

4+7”带量采购政策范围之外的药品,可让医院集团化进行采购(GPO),其中,医保确定招标采购价标准,医院和药企谈判价格确定新的招标采购价,这部分价差应让利给医院,这样既能合理控制药品价格,实现价格和疗效双兼顾;又能药价下跌呈缓慢平稳趋势,避免断崖式价格下跌。

总而言之,医改是存量性的结构性变革,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让财政投入、医保基金能够固定,让老百姓负担不能增加,是医改的核心目的,这需要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政策大刀阔斧地推进,同时,也需要医院和医生站在医改的一线去落地执行,在这个改革过程中,医院和医生的利益也应该被正向鼓励政策保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医改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