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代方略

扶起中药靠创新还是多元化?云南白药、片仔癀之路可复制吗?


中药企业为何宁可跨界转型,也不愿将资金投入到中药新药研发上?同样在政策剧变下,化药、生物药企业的创新成绩硕果累累,而中药企业却仍在四处碰壁?

来源: E药经理人 作者: 李妮

 

中药企业为何宁可跨界转型,也不愿将资金投入到中药新药研发上?同样在政策剧变下,化药、生物药企业的创新成绩硕果累累,而中药企业却仍在四处碰壁?

01 热衷多样化转型

“转型”已经成为中医药企业发展的关键词。无论是市值千亿的龙头,还是不足百亿的中药企业,跨界转型至化药、生物药、食品、饮料、医美等领域,试图在中药之外,进入更多的领域获得发展,已经成为行业常态。

例如2016年,云南白药提出“新白药、大健康”战略,走多元化道路,将业务分为药品、健康产品、中药资源和医药商业四大板块。如今,云南白药不仅战略投资了上海医药,还投资了小米和伊利股份,而其营收中很大一部分也来源于投资收入。还有,片仔癀积极押宝日化及化药领域,并筹备将旗下的福建片仔癀化妆品有限公司剥离,实现单独上市。步长制药在2018年也启动了三大转型战略,包括从中成药研发向生物制药、疫苗等高科技领域转型。还有湖南方盛制药,尽管市值不到30亿元,但是已经进入了工业大麻、化药研发、生物药CRO、化妆品等领域。

不仅是这些企业,再看素有中药之乡的通化。通化不仅有中国第一个“中国医药城”之称,也是全国“三大天然药库”之一,是长白山道地药材的主产地,也是我国第一支胰岛素诞生地。通化国家医药高新区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以医药冠名的高新区之一,通化全市规模以上制药企业72户,拥有修正药业、通化万通、通化东宝等12个集团公司,全市制药企业获得国家批准可生产23个剂型3603个文号。并且,201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特将院士工作站设在通化医药高新区。当地中药上市公司有通化东宝、通化金马、紫鑫药业、吉药控股、益盛药业等。

通化的中药企业也早已开启了转型探索,尽管也有发展的高光时刻,但是如今大多数企业发展并不尽如人意。

例如通化金马,1997年在深交所上市,是国内最早上市的一批医药企业之一,自2013年北京晋商联盟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入主之后,通化金马不断变革,通过收购圣泰生物,增资长春华洋,成立基金公司等方式,完成了在中药、化药、生物药领域的研发布局。曾经在晋商联盟入主的前3年,通化金马市值在最高位时由20亿元上升至230亿元,3年时间增长1050%,在全国165家医药上市公司中市值排名第26位,而如今,通化金马的总市值却仍在50亿元左右徘徊。

还有紫鑫药业的转型方向也是五花八门。在2019年市场上工业大麻概念启动之时,紫鑫药业是首批披露进军工业大麻业务的上市公司之一。在区块链火热时,紫鑫药业与北京链火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成立区块链+大健康医疗实验室及孵化器,重点研究区块链+大健康行业整体解决方案。另外,紫鑫药业还进入了基因测序仪及配套试剂领域。

对于中药企业声势浩大的转型探索,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还在转型中,这个转型是向好,还是向坏,还在探索中。”

火石创造CEO杨红飞在第六届长白山国际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论坛间表示,企业转型路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企业在某个疾病领域有不错的产品,积累该领域相应的资源,然后基于该疾病领域去做多元化。另一种是,依据已有的研发平台、技术平台做拓展。将自己的技术拓展到更多的体系里面。这两种转型在各行业都有成功的案例。

而转型的关键是,找好企业定位或者产品定位。如云南白药能够仍旧保持龙头地位的重要原因就是找好了产品的定位。其口腔清洁用品生产销售2020年贡献利润18.94亿元。还有具有代表性的,绿叶制药的血脂康胶囊,通过大量的循证研究,找出与其他产品之间的差异点,并在美国完成了II期临床试验,2019年绿叶与阿斯利康合作推广中成药血脂康胶囊在中国以外市场,阿斯利康将负责开展血脂康胶囊在美国的III期临床试验。

对通化药企如何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提升通化“中国医药城”的影响力、竞争力,张伯礼院士也在第六届长白山国际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论坛间期间提出了三条建议:创新特色医药,提升生产工艺,提高科技含量。并且通化有巨大的地缘优势,通化是人参的主产地,人参是中医药中最好的药材,有效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蕴含着巨大的发展商机,张伯礼院士工作站将充分发挥作用,共同推动通化人参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02 企业谨慎创新

但是纵观诸多转型期的中药企业,跨界转型,或者转型消费品、大健康的居多,而选择中药创新的仍是少数。

他们为何宁可将资金投入到并无明显优势的领域,也不愿投入到中药创新研究?为何同样是经历了2015年药审改革,和号称史上最严的数据核查要求的“722”临床数据核查,(2015年7月22日,国家食药监局(CFDA)发布《关于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的公告》(2015年第117号)》此次《公告》号称“史上最严的数据核查要求”),经历各种医药政策变革,现在生物药、化药领域发展的红红火火,而中药企业仍旧萎靡不振,到底是什么制约了中药创新的信心?

一名中药企业管理者的话,道出了原因,“中药企业现在确实很困难,公司做抗癌药研究,也死了不少老鼠、猴子,一旦不成功,或者政策方向变动,此前的投入就化为乌有,企业经济实力确实不允许,另一方面即便成功,也很难进医保。”

其言语中透露出,对创新资金投入的担忧,还有对中药新药审评审批政策、以及中医药支付路径的忧虑。

不可否认的是,与所有领域一样创新确实并不容易,中药新药研发临着诸多待解的问题,如中药的标准化,临床疗效的可重复性等问题,一位业内人士这样说道:“把中医药的可重复性问题解决掉,对于中医药的发展,绝对是功德无量。”

在中药新药审评审批层面,2017年中国药监部门加入ICH,并于2018年当选为ICH管委会成员。国家药监局正在积极推动药品注册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药需要走什么样的审批路线?不少中药企业对此充满担忧。如果全部按照ICH规则,那么中药很难走得通。再叠加集采、医保谈判等多种因素,企业投资新药研发更加谨慎,其结果就是,全行业中药新药获批数量连续多年不足5个。这也意味着,大多数企业没有新的大品种接力,然后销售持续下滑,下滑之后企业更不敢冒险创新,跌入不敢创新的恶性循环。

另外,企业对中成药进医保的担忧也不无道理。据7月30日国家医保局发布的2021国家医保目录调整通过初步形式审查药品名单显示,符合条件1,即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期间,经国家药监部门批准上市的新通用名药品共160个,其中中成药新药仅有6种。而这仅仅只是初审,这也意味着相比化药,2021年中药新药最终进医保的数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一名业内人士认为,相比日本的汉方药仅占医保的5%左右,而中药占医保的比例仍有30%,今后中成药占用医保的份额仍旧会进一步下降。而这也促使企业,将视野瞄向医保之外的市场。“站在企业角度来看,如果投资化药仿制药、生物类似药,或者其他领域,投入后大概率至少还有成果产出,但是中药新药的研究充满了太多不确定性”,这也是开启五花八门转型,而非着重在中药新药研发方面发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杨红飞表示。

03 创新方向已经明确

那么,企业开展五花八门的转型是因为迷茫、或者政策不明吗?

实际上,中药创新的研究方向,国家已经在政策方面也做了明确规定。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对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多项战略部署。利好政策频频出台。国家最高领导人关于促进中医药发展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约有20多次。

对于中医药的发展国家提出,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充分发挥我国中医药的独特优势,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优化基于古代经典名方、名老中医方、医疗机构制剂等具有人用经验的中医药新药审批技术的要求,加快中医药新药的审批,推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尽快打造全产业链服务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和推进,修订后的《药品管理》、《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正式实施,为解决近年来中医药创新研发动力不足的关键问题,逐步构建完善了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审评、审批机制。国家药监局组织制定了中医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发布了《古代经典名方、中医药复方制剂简化注册审批管理规定的公告》,关于发布真实世界证据,支持药物研发与审评的指导原则的通告等促进中医药发展相关的配套文件和技术要求。

国家药监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考证等相关文件,我国的中医药创新注册开始注重中医学的传承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的融合,相关的配套文件和技术要求的发布,为促进中医药的创新,提供了法规和技术。

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2005—2020 年申请临床试验中药新药的审评审批情况分析》数据显示,经典名方、院内制剂均已成为创新药的重要来源。根据2005~2020 年申请 IND 中药新药制剂的处方来源显示,临床经验方、有效部位、院内制剂、古方化裁较多,占整体的 74.08%。并且具有人用经验的临床经验方、院内制剂、古方化裁、家族传承方的批准率较高,均大于 60%。

而在业内呼声甚高的中医药独立管理方面,已有地方开始了探索。7月20日,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升格挂牌,挂牌后,原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由处级局升格为正厅级机构。

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内设中医药综合管理处、中医药传承创新处,主要承担中医药发展综合协调工作,拟定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和政策,负责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统筹推进建设中医药强省。

04 管理理念亟需革新

可以看到,国家正在努力扫清中药新药研发、审批等政策上的障碍。“目前中药企业大部分步履艰难,客观而言就是创新能力不足,”这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所长孙晓波的真实感受。

对于中药的创新,并不像化药或者生物药一样,必须实现从0到1的突破那样艰难,孙晓波的理解是,“创新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创新,它有多种渠道的创新,比如传统中药处方优化、工艺优化、处方里发现新的有价值药品,或者围绕市场需求而进行的创新。”

在孙晓波眼中,中药的创新不在于企业多研发了三五个新药,“现在中药企业最大的创新是管理理念的创新”,现在传统企业中药掌门人,一定要有现代的管理理念和现代的市场理念和政策变化理念,这才是关键。

中药创新不是新奇特,创新是务实的,要适合企业和法规要求、适合行业发展规律。中药企业要想改变持续下滑的态势,求得更长远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尽快适应国家政策变化,社会大环境的变化。

中药企业要切实想创新、真创新,必须将企业由过去的营销驱动型,或者模式驱动型,变成科技驱动型。一定要拿出更多有效性、客观证据。不少中药企业不重视医保和基本药物目录工作,仍按照原来的销售模式,通过基层小药店铺货为主,未来中药要进入主流的医疗体系和渠道,一定要有客观的证据,对于已经上市的中药开展再评价工作,找到客观证据,找出新的临床价值,让更多的人认可。

数据显示,目前绝大部分中药企业的研发投入不足,大多数中药企业的研发投入金额还不足1亿元,且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收入比例也较低。中药龙头企业云南白药2020年研发投入金额为1.81亿元,同比增长4.14%;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仅0.55%,与2019年的0.59%相比有所下降。东阿阿胶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也在不断减少。2018年,其研发投入为2.44亿元。2019年减少至2.06亿元,2020年,公司扭亏为盈后其研发投入仍在继续减少。2020年,东阿阿胶研发投入为1.54亿元,较2019年减少0.52亿元。片仔癀2020年研发费用9755万元,同比下降18.32%......

而在销售费用上,不少中药企业的投入却相当大方。例如天津同仁堂,2020年销售费用4.01亿元,59名员工计算,天津同仁堂的人均销售费用已达到679.66万元。东阿阿胶2020年公司销售费用为8.38亿元。

05 坚守者奋力前行

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一些企业和中药人仍在努力、坚持,中药新药的研发热情正在恢复。

例如以岭药业,近年来持续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2016~2020年以岭药业研发投入不断增加,投入金额分别为2.4亿元、2.6亿元、3.6亿元、5.2亿元、7.4亿元。其中,2020年以岭药业的研发投入位居中药行业第一名。

在科研方面,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为以岭药业科研基地,先后创建了络病研究与创新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心脑血管络病)等国家级科研平台,主持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863”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90余项,培养与引进了博硕生、海归等研发人才近2000人。

其研发产出速度也在持续加快,2020年连花清咳获批上市并于当年谈判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同时治疗失眠的枣椹健脑安神和治疗抑郁症的苏夏解郁除烦胶囊申报新药已均获国家CDE受理。另外,以岭药业还对已上市品种持续进行二次开发,不断完善产品新的应用场景,为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打下良好基础。

还有,2020年底在科创板上市的悦康药业,正在将上市后的重要产品进行再评价工作。悦康®活心丸(浓缩丸)是广东省药物研究所于1981年依据祖国医学“活血化瘀、强心运气”治则,针对缺血性心脏病发病机制组方设计,并经过长期大量临床实践验证的中药复方制剂。

为了让医生、患者听懂、了解、认可悦康®活心丸(浓缩丸)的疗效。悦康®活心丸(浓缩丸)的上市后再评价工作已经持续了近10年之久。悦康®活心丸(浓缩丸)分别在国内名列前茅的临床研究中心医院安贞医院、西苑医院、阜外医院、长征医院已经完成了四项临床研究。其中有两项都是300例以上的双盲研究,结果证实:长期服用活心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安全且有效。2020年财报显示,悦康上市再评价项目当年投入2100余万元,累计投入达到8000余万元;当年研发投入1.5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92%,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

还有中药创新企业苏州玉森,2017年玉森新药一年获得3个中药新药临床批件,分别是肺心宁胶囊(批件号:2017L00381)、咽喉宁口服液(批件号:2017L04406)、消疹止痛凝胶。让其在中药新药研发方面脱颖而出。

据了解,苏州玉森致力于天然药物、中药的现代化研究致力于天然药物、中药的现代化研究(特别是在心脑血管、抗感染领域创新药物的筛选和开发)及产业化工作。苏州玉森不仅仅有自己的新药研发团队,更是组建了药物筛选的团队。据其官网显示,苏州玉森中药创新药物研究中心在研项目16项,其中进入临床研究阶段12个,包括国家一类新药2项。2019年苏州玉森首款自主研发的中药创新药获批上市。

还有目前面临重重困难却仍坚持新药研发的企业。上海中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杨企良相信,中药是有前途的。根据中药创新要求,该公司治疗前列腺癌创新中药项目正进行到临床二期,目前他正为二期临床的顺利进行而四处奔波,参加路演,为临床二期的顺利进行筹资。

在杨企良心中,中药现在不被大家认可,根本原因就是临床效果比不上西药,一旦自家产品获批,是可以为中药正名的,也能极大推动中药的发展和社会的关注,此外,像类风湿关节炎这类需要尚且没有办法的领域,中药也有很大的用武之地,也会是其公司未来除肿瘤之外的首要布局领域。

正是有这样一批人和企业,让中药新药研发开始复苏。IND申请的品种数可以反映企业新药研发的积极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数据显示,2005~2020年CDE 共受理 1096 个申请 IND的中药新药制剂。自2015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的公告》(2015 年第 117 号)后,大部分已完成临床试验申请 NDA 的品种撤回,中药新药研发者的信心受到影响,申请新药 IND 的数量减少,2019 年申请数量达到低谷。

而2018~2020年已完成 pre-IND 沟通交流会的品种数明显增加。如 2019、2020 年,虽然分别仅有14、15 个中药新药提出IND申请,但有40、41个品种召开了pre-IND沟通交胡会,暂时未申请的品种有望在进一步研究后正式申报。此外,2021年1月1日~2021年4月30日,CDE已承办中药新药IND 申请品种数为13 个。

无论今后中药新药研发态势如何,可以肯定的是,未来整个中药行业,将出现重要分化,一种是如云南白药这样,有中药产业既有优势,不断转型,未来日化产品以及其它业务收入超过中药收入的企业;还有一种是,仍旧深耕中药领域,勤勤恳恳将已上市药品做循证研究,拥有重要临床价值的优质产品的中药企业,或许他们的产品不在医保目录,但是能在OTC市场大放光彩,并且“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他们也将成为设立世界中药新药的标准的主力。而那些,仍旧说不清楚药理、道不明白药效的企业会仍处困境。

注:本文相关内容及数据参考自

1.第六届长白山国际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论坛

2.同写意中药创新发展论坛

3.《中草药》 2021, 52 (12),《2005—2020 年申请临床试验中药新药的审评审批情况分析》

王玲玲,胡流芳,张晓东,周刚,周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