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代方略

互联网医疗的远与近


虽然疫情带动了互联网医疗的火热,但与美国互联网医疗企业获得了规模化的收入相比,中国互联网医疗企业仍在探索适合自身市场特性的商业模式。

来源: 村夫日记 

 

虽然疫情带动了互联网医疗的火热,但与美国互联网医疗企业获得了规模化的收入相比,中国互联网医疗企业仍在探索适合自身市场特性的商业模式。

从美国市场来看,互联网医疗的核心是2B,无论是类似Teladoc这样的主要面向企业和保险公司提供在线问诊服务,还是Amwell这样的面向医院和保险公司提供在线问诊的信息系统和运营服务,这些公司的收入主要来自B端而非C端,企业和保险公司将在线问诊作为健康福利提供给员工,而医院则将其作为自身服务的延伸,特别是满足病人的多样化需求。

但在中国市场,商业保险只是医保的补充,而不是美国那样的必需品,企业在缴纳医保之后也很少提供高昂的健康福利,互联网医疗始终没有支付方。因此,互联网医疗不得不转而去卖药,最终和医药电商合流。

不过,除了Teladoc的模式,类似Amwell这样的面向医院的发展模式也获得了一定发展,主要由医疗信息化厂商在推进,这一模式的主要收入来自互联网医院建设和运营。

在过去两年,互联网医院获得了很大发展,特别是公立医院都开设了相关服务,但系统搭建相对容易,如何有效运营才是问题的关键。特别是目前在线医疗对医院还不能产生明显价值提升的情况下,公立医院的运营积极性很低。

因此,市场出现了发展的悖论,一方面,以健康福利为核心的院外互联网医院缺乏支付方,由于提供的医疗服务更多集中在用户的疾病偶发需求,核心是抗生素等处方药,市场限定在狭窄的自费药领域。为扩大营收不得不走上医药电商的老路,以非药品的大健康产品为主。另一方面,医疗机构的互联网医院都已经搭建,但需求并不明确,除了在信息系统收费,运营合作收费还比较具有挑战性。

不过,虽然在短期内很难获得明确的发展方向,但从长期来看,正如信息技术在医院获得广泛运用一样,互联网医院在院内会逐步获得发展,特别是在全球推动整合医疗的大背景下,互联网医院的价值将会得到明确。

与美国商业健康险为市场主力不同,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是以医保为主,而且普遍对单个医疗机构设置总额,互联网医疗在这些国家普遍都缺乏美国那样的市场规模和发展趋势。但随着医保强化控费,医疗机构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为了对抗来自支付方的压力,整合医疗成为全球的趋势。

所谓整合医疗主要是指医院集团从基层到大医院的全面医疗服务体系。由于医保对医疗服务支付政策监管趋严,医院在单个病人的收入上(客单价)上出现明显下降,医院必须吸引更多用户进入医院才能保证自身收入不出现下降并保持增长。因此,医院向下吸纳基层和专科医院或门诊部就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无论是美国医院对诊所的收购,还是德国推出的整合医疗(门诊和住院的整合),抑或是台湾地区的医院加大门诊发展力度,都是这一趋势的反应。而随着中国医联体和医共体的发展,这一趋势在中国也将获得很大的发展。

随着医保对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展开总额支付,医联体和医共体都将借助医保总额来完成对下级医院和基层的控制,从而在内部创造一个市场。在这其中,互联网医院的主要作用在于方便上级医院的医生对术后康复、慢病人群和部分疑难杂症病人进行复诊,为其治疗提供解决方案。由互联网医院带来的问诊在为主导医院带来了检查和药品这两块收入之外,更关键的是为其获取住院病源提供了入口。由于医院的主要收入来自住院,通过互联网医院的触角,保证医院的病源是互联网医院为医联体和医共体带来的最大收益之一。

互联网医院推动了医联体和医共体内部的市场流动,从病人到处方,从检查到住院,形成了一个较为明确的内部循环体系。为了保证这一体系的持续发展,医联体和医共体将扩大自身规模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式,这势必将挤压该区域内外部的其他医疗机构,从而引发外部市场的竞争。在县域,由于只有1-2家医共体,市场竞争大为削弱,互联网医院作为医共体内部重要的连接点作用更为突出,尤其是部分医共体已经开设了中心药房,这推动了县级医院利用医共体来覆盖基层药品市场的功能,在门诊统筹政策实施后将进一步挤压县级药品零售市场。

由于城市高等级医疗机构较多,患者选择性较强,城市医联体对病人的约束力没那么大,基于其上的互联网医院也就无法完全控制病人。但是,互联网医院仍是其拓展病人渠道并提高自身药品销售的有力渠道。

因此,如果顺着这一趋势去理解,为医联体提供服务是未来互联网医院市场主要的发展方向。当然,如果仅是提供技术,和传统的信息化厂商差异不大,未来的想象空间比较小,后期协同运营能否可规模化发展是判断未来市场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