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代方略

强基层,路径如何完善?这些医届代表委员说到了正点上…


3月4日上午,由中国医药行业24家协(学)会共同主办,人民网·人民健康和E药经理人承办的2021’"声音•责任”医药卫生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以下简称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医药行业的39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省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出席了本次座谈会。

来源: E药经理人 

 

3月4日上午,由中国医药行业24家协(学)会共同主办,人民网·人民健康和E药经理人承办的2021’"声音•责任”医药卫生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以下简称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医药行业的39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省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出席了本次座谈会。

分级诊疗、医联体、医共体、互联网医疗日益成为近年来的“热词”。座谈会上,多位代表、委员围绕如何加速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强化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进行深刻探讨。他们有怎样的看法和建议?又有怎样的期待和隐忧?

王松灵:培养高素质全科人才是关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王松灵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王松灵率先指出,高素质全科医生的培养是真正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关键。他指出,政府重视基层医疗卫生发展,近年来投入几千亿改善基层卫生硬件,然而实际情况是B超、化验检测设备等大量闲置,究其根本在于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缺乏,最主要的是没有合格的全科医生。透过这组数据可见一斑,在欧美等地的发达国家,全科医生占整个医生队伍50%以上,中国只占9%,而且大多数学历在本科以下,且都属于转岗。

“要真正解决这一瓶颈问题,最核心的是建立长期可持续的全科医生培养学制和学科体系。”基于此,王松灵提出五项建议:

第一:充分发挥五年临床医生三年住院医生规培,即5+3模式主体。5+3的目标就是全科医生或者通科医生,5+3培养合格,给医学博士,给MD。

第二:改革住院医培训体系。现在住院医培训体系有不少按专科培训,三年的住院医生应该按全科培训,要对以全科为主体的学科设计进行重点改革。

第三:5+3 MD出来以后,要建立专科医生培训,这是职业训练,不是学位培养,与学位脱钩,并且专科医生培训一定要控制好比例,在50%以下,把医生结构科学调整好。

第四:吸引高素质的高中毕业生,进入医药卫生行业当学生,只有把高素质人才吸引到临床,医生行业里才有希望。

第五:完善全科医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包括职称、继续教育、培训、待遇,稳定他们的工作。

庹必光:高层次人才培养

需多部门协调推进

全国人大代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疾病医院院长庹必光

“缺少高层次医学人才,是西部基层医疗卫生系统面临的主要痛点。”全国人大代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疾病医院院长庹必光同样提到,医疗人才队伍不足以有效支撑医疗事业的发展。他做了这样一个对比,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人民医院覆盖人口约30万,医生中有硕士、博士研究生近300人。而覆盖近900万人口的贵州省毕节市人民医院,正高、副高加起来不到200人,硕士研究生不足50人,博士研究生屈指可数。而在当地县级医院,硕士研究生都很少,何谈博士。

庹必光指出,高层次人才培养,需要多部门系统协调推进。西部落后地区很难吸引高层次人才就业,那么就需要本地医学院校培养人才,依靠自身造血。庹必光建议,建设贵州省医学院校博士点,支持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培养,只有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基层去,才能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霍勇:要建立起有效的疾病和健康管理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主任霍勇

“建设高效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体系,核心在于医务人员。从基层到大医院都有这个问题。愿不愿意做,意愿是第一位的,第二位是能力,能不能做,接下来才是怎么做。”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主任霍勇坦陈。

他强调,其中问题有三,医院的问题、能力的问题和如何来建设支持政策环境体系的问题。目前在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中,大部分医疗机构只治不管,而体检是只检不管,包括基层医疗机构、乡医、村医,大部分也只是门诊搬家,比如乡医、村医还是只看不管,病人的长期管理没有一个管理状态。“我们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体系,使医疗机构治了也要管,使体检机构检了也要管,使基层更多从管理入手,而不是门诊搬家。”

基于此,霍勇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调整国家目前的薪酬体系,增加医务人员的收入,尤其要增加基层医务人员的收入;

第二做好三医联动,通过药品器械的价格调整,省出来的钱要腾笼换鸟,将真正的管理体系,尤其是病人全程管理的模式要推行下去;

第三要建立以医疗机构为主体的联动,大力推动医联体、医共体的建设与医疗机构紧密结合,医疗机构要发挥院后、院前的这种联动作用;

第四要医疗资源下沉,加强信息化建设,尤其要建立达到标准服务要求的互联网医疗,不是说仅仅满足于互联网平台有多少病人、能圈多少钱。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互联网医疗一定要解决疾病和健康管理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平台。

丁洁:基层诊疗能力提升关键

在于建立适宜规范化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教授丁洁

“强基层最大的问题是提升诊疗能力,家庭医生肯定是重要力量,除此之外,因地制宜、建章立制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教授丁洁提出,各地应根据地区患者情况、疾病谱问题建立起适宜的规范化机制,包括工作机制、激励机制、反馈协调机制等。比如双向转诊以怎样的临床路径实现;反馈协调不是说一刀切,而是根据疾病病情变化和医患要求进行动态调整。丁洁还提到,在浙江调研期间,他们在医联体做的比较突出的一点是实现了上下级医院激励机制的连接。

葛均波:慢病管理横到边竖到底,

落实“三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一直关注慢病管理的问题。其称,近年来,中国慢病呈现爆发式增长,去年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达到3.3亿,比一年前多了四千万,远远超出同期新生儿出生的数量。

如何解决?葛均波提出,对慢病管理要横到边竖到底,一个不落下。落实“三全”:全域覆盖、全员参与、全程管理。从原来只关注疾病诊疗,转变为从上游发力,预防疾病发生,治疗好患者以后随访,关注患者的康复。

毕宏生:发挥初级眼保健“守门人”作用,

让百姓享受到普遍眼健康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院长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院长毕宏生提到,“十三五”时期,我国三级防盲网络和眼健康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眼健康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但根据调查,基层初级眼保健及眼视光专业发展还较为薄弱。如果要实现全民普遍的眼健康,据初步估计,应有30万规范医学院校毕业的眼科和视光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眼保健工作,但目前只有6000多人,缺口巨大。

因此,他建议可以通过医师协会和医学会加强基层眼保健培训,培养初级眼保健的“主力军”、“守门人”。通过有计划、有层次的培训,提高基层医生的常见眼病初诊水平,眼科设备操作能力,逐步形成以视光师和眼科医生为主体的基层眼保健队伍,为全民建立全生命周期眼健康档案,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眼保健服务。

另外,他指出,要加速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将初级眼保健网络建设与国家分级诊疗、远程医疗、专科联盟建设相结合。一方面,充分发挥基层医务人员首诊作用,为基层医疗机构视光专业人员赋予检查和诊断权、治疗性和诊断性局部眼药处方权、功能康复训练治疗权,广泛开展眼病筛查、科普宣教等服务。另一方面,利用信息化工具,由人才、技术等方面具备优势的上级医院,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会诊服务和技术指导,通过便捷、高效、互联、互通的方式,让人人享有普遍的眼健康服务。

董瑞:将中医药纳入农村公共卫生防治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康益德中西医结合肺科医院院长董瑞

“中医药在为农民保健康、防返贫、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拥有许多独特的优势条件。”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康益德中西医结合肺科医院院长董瑞表示,要高度重视乡村两级中医药服务网点建设。组织和鼓励中医特别是名中医下乡,全力、全面建设乡村两级中医药“名科、名医、名药、名术”基层工作室。将中医药纳入农村公共卫生防治体系,牢牢织密、织紧乡村两级中医药服务网。

同时,要发挥中医“治未病”作用,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农民的保健养生意识比较弱,部分农民长期处于亚健康的状态。未病先防是中医学预防疾病思想最突出的体现。中医“治未病”,以调理体质为核心,达到未病先防、即病防变之目的。因此,采用中医药膏方、艾灸、药膳、食疗及冬病夏治等特色技术,能够减少农村地区呼吸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风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有利于提升农民的健康水平。

“一间诊室,一张桌子,一把草药,一根银针,就能开展医疗。”董瑞指出,要宏扬“赤脚医生”精神,培养农村中医人才。上世纪60-70年代,亦农亦医的“赤脚医生”是中国卫生发展史上的特殊产物,为中国乡村提供了健康保障,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赞扬。在保健康,防返贫,乡村振兴的关键节点,全国各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硬件设施得到极大的改善,关键是人才缺乏,中医药本身就是全科医学,问诊平脉,深入农户,简便易廉,在农村最为适宜。

董瑞强调,要加强人才培养和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提高乡村两级中医药人员待遇,积极推广江苏等地“县管乡用、乡管村用”的人才管理模式。培养出一批热爱中医、热爱农村、热爱农民的新时代农村中医人员,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为农民健康保驾护航。

王贵齐:基层对口帮扶要注重

帮扶效果和绩效考核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主任王贵齐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主任王贵齐指出,针对基层的对口帮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有可能只是短期的“上山下乡”,打“游击战”。

如何才能真正达到对口帮扶的成效,王贵齐表示,应建立全国对口帮扶平台,实现精准帮扶。通过把所有帮扶资源集中在平台上,基层医院可以向该平台提出专业和人员的需求,帮扶人员则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发展在平台上选择被帮扶单位,“只有双向选择,才能对口和对味。”

此外,王贵齐提到,要注重帮扶效果和绩效考核,要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把个人利益和专业水准结合起来,使走出去的医生在发挥作用的同时,还能与其职业前景和发展产生关联,提高帮扶工作的内在驱动力。

同时,要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王贵齐提到,根本的问题在于,要让医生多点执业真正落地,让医生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财富,而不是个别医院的私有财产。大医院是培养医学生的基地,更是培养好医生的摇篮,只有通过市场配置让这些好医生走出去,才能促进更多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此外,要利用信息技术和5G技术提高帮扶效果和效率,灵活掌握并淡化帮扶时间,使帮扶者乐意帮,永远帮,让帮扶工作可持续发展。

王贵齐表示,除了政府帮扶之外,还要充分鼓励支持非政府组织的帮扶工作,认定其帮扶工作的效果。

凌锋:向村寨投放“康复健康小屋”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首席专家、中国志愿医生发起人凌锋

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仍面临着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不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薄弱、缺少疏通“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手段等诸多问题。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首席专家、中国志愿医生发起人凌锋表示,从2017年起,中国志愿医生在国家卫健委的支持下,加入到扶贫攻坚战中,中国志愿医生奔赴200多国家级贫困县,义诊2万余人,培训村医超过万人,建立近200个专家工作站。

随着脱贫攻坚的完成,下一步北京凌锋公益基金会和中国残联康复协会将共同发起康复健康小屋进村寨活动。据悉,康复健康小屋配有,常用康复器材、理疗仪、心电图机、血压计、智能投屏彩电等,从而方便村民就近做康复治疗和简单的慢病防治。它将延伸成为中国志愿医生慢病防治义诊定点帮扶基地、科普宣传教育点、残疾人活动点。

本次两会座谈会由中国医药行业24家协(学)会共同主办,人民网•人民健康和E药经理人承办。来自医药卫生界的39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其中22位代表委员来自医药界,17位来自卫生界)在线出席了本次座谈会。国家发改委、国家卫健委、财政部、工信部、国家药监局、国家医保局以及国家中医药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及行业专家应邀在线观摩会议。

图片

在本次座谈会上,除了“如何加强医防融合,攻克薄弱环节,加快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议题外,代表委员还分别就围绕“如何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推动医药创新产业发展的制度体系建设?”“如何完善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顶层设计与落地措施?”“如何加速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强化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议题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据了解,由24家中国医药行业协(学)会主办,人民网·人民健康和E药经理人承办的“声音·责任”医药卫生界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自2009年首次召开至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凝聚了越来越多的声音。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提交的涉及医药行业的提案建议得到国家发改委、卫健委、工信部、国家药监局、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相关部门的回复超过500件。为了使本次座谈会开得富有成效,中国医药行业24家协(学)会积极准备、通力合作,分成多个小组自去年下半年起通过下基层调研、召开线上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收集当前医药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将基层反映的情况整理成120余份提案建议的素材资料和2份基层调研摘要,供与会代表委员讨论参考。